淺談大腸直腸癌:成因、機制、高危險群與如何遠離風險

大腸直腸癌

文章目錄

根據衛服部的資料,大腸癌直腸癌是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二高的癌症,2019年發生率達到每10萬人口42.9人,比2006年增加了87%。此外,台灣大腸直腸癌年輕化現象明顯,40至49歲族群的發生率不但上升,甚至高於多數先進國家。為什麼會罹患大腸直腸癌?誰是高風險群?這篇文章帶你瞭解。

註:本篇文章整理各醫療機構與權威學者提供之大腸直腸癌相關研究資訊,非任何癌症治療宣傳與指引。

什麼是大腸直腸癌?

圖/Pexels

大腸直腸癌的定義

大腸直腸癌是指發生在結腸(大腸的一部分)和直腸位置的惡性腫瘤,起源多數來自腸黏膜的良性腺瘤(息肉)經長時間演變而成。其癌細胞會不受控制地生長,並可能侵襲周圍組織或轉移至身體其他器官。

圖/Canva

大腸直腸癌的病因與發生機制

大腸直腸癌發生機制主要是細胞DNA突變。健康細胞的DNA掌控生長與死亡,而DNA變異導致細胞持續不受控增殖,形成腫瘤。那麼為什麼會發生細胞DNA突變?公共營養學講師姚紀高指出,腸道菌乃是大腸直腸癌的決定因素。

姚紀高在其著作「漫漫腸路停看聽」中提到,義大利學者2024年研究發現,以魚類和蔬菜為食的老鼠和以加工肉類為食的老鼠,糞便中的腸菌截然不同,前者的腸菌對大腸癌有潛在的保護作用。

相反地,姚老師的「腸道養好菌身體更健康」亦指出,上海中醫藥大學研究發現,腸道艾氏巨球形菌(Megasphaera elsdenii)會刺激免疫系統中的樹突狀細胞,引起過度炎症反應,進而推動結腸炎朝向癌症的轉變。

延伸閱讀:如何養一肚子好菌幫助消化?日常保健褐藻醣膠、水蘇糖這樣搭配

大腸直腸癌的高風險族群

圖/Pexels

人口統計

人口統計方面,根據台灣國健署資料,超過90%的大腸直腸癌患者年齡在50歲以上,尤其在65歲以上風險最高。男性罹病率約為女性的1.5倍。近年45至49歲年輕族群發病率逐年攀升,因此2025年篩檢年齡已下修至45歲以應對年輕化趨勢。

遺傳

馬偕紀念醫院與啟新診所衛教說明指出,大腸癌與遺傳家族史有密切關係。若一等親(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有大腸癌病史,罹病風險比無家族史者高出2到4倍,尤其若親屬在50歲前罹癌,風險更大。部分遺傳性疾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FAP)和遺傳性非瘜肉性結腸癌(HNPCC),可大幅提升罹癌機率,且發病年齡較年輕。因此,具家族史者應提早接受篩檢和基因檢測,積極監測和預防。

生活與飲食習慣

大腸癌與多種生活和飲食習慣密切相關。危險因素包含膳食纖維不足、長期攝取大量紅肉和加工肉品、高脂肪飲食。缺乏運動、肥胖、抽菸及過量飲酒也會提高風險。此外,偏好高糖、高熱量及精製加工食品會增加炎症反應,促進癌變。

如何從日常飲食遠離大腸直腸癌風險?

圖/Pexels

若想要藉由日常飲食調整來遠離大腸直腸癌,姚紀高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少吃加工肉與紅肉 以魚肉蔬食取代

前面提到義大利學者2024年發現,以加工肉類為食的老鼠和以魚類和蔬菜為食的老鼠,糞便中的腸菌截然不同;肉類組老鼠的糞便菌群會導致實驗受體出現更多的癌前病變,而魚蔬組的菌群則有保護的作用。這個研究除了說明腸道菌是健康的關鍵外,也再次證明要遠離癌症風險,加工肉與紅肉最好少碰。

二、高菌群多樣性的植物性飲食

植物性飲食(Plant-based Diet)原是指一種主要以植物性食物為基礎的飲食方式,僅含有少量的動物性食品,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地中海飲食。中外多項研究顯示,植物性飲食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和大腸癌的風險。

不過,姚紀高提醒,並非只吃植物就是健康,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吃下肚後能產生高度多樣性的腸道菌群更是重要,因此各類全穀、多元的蔬菜與水果均衡攝取,比只吃少數幾種植物更健康。

延伸閱讀:益生菌這樣吃更健康 4 招讓益生菌發揮最大效益

三、控制糖分

前面提到上海中醫藥大學研究發現,腸道艾氏巨球形菌(Megasphaera elsdenii)會刺激免疫系統中的樹突狀細胞,引起過度炎症反應,進而推動結腸炎朝向癌症的轉變。由於艾氏巨球形菌屬成員均擅長發酵葡萄糖、麥芽糖、果糖以及蔗糖等,日常飲食儘量減少糖分攝入,或許就是抑止其大量增殖最簡單的方法。

大腸直腸癌相關常見問題

最近常覺得排便不順、常腹脹,這會不會是大腸癌的前兆?

長期排便習慣改變、腹脹或便祕是大腸癌的早期警訊之一。建議年齡45歲以上、有家族病史,平時飲食中多加工紅肉類、抽菸喝酒不運動的高風險族群,或是若症狀持續超過兩週,可進一步至各醫療院所做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

如果家族中有人得過大腸癌,我平常該怎麼預防?

如果有大腸癌的家族病史,除了45歲起定期篩檢外,日常飲食原則要掌握少紅肉、少加工肉、豐富多元化的蔬菜水果、控制糖分,培養腸道益菌,幫助保護腸道健康。

工作忙常外食,會提高大腸癌的機率嗎?

若因為工作忙碌,未注意均衡飲食,總是放任自己吃喜歡的加工食品與紅肉,長期下來的確有可能增加癌症的風險。建議年齡45歲以上、有家族病史、抽菸喝酒習慣改不掉、不運動又不忌口的高風險族群,除參與政府提供的定期篩檢,外食也可儘量選擇以魚肉蔬食取代紅肉,遠離癌症風險。

優尼康關心您的腸道健康

想進一步瞭解如何維護消化道健康,歡迎加入優尼康官方 LINE@,與我們一起學習正確的健康觀念。

參考資料

資料一、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大腸癌防治概況

資料二、漫漫腸路停看聽

資料三、台灣大腸癌高居首位 國際研究證實:術後運動有助延長存活、防止復發 | PeoPo 公民新聞

資料四、腸道疾病-便秘知多少| 衛教資訊| 大腸直腸外科| 醫療單位

資料五、直肠癌 – 症状与病因 – 妙佑医疗国际

資料六、大腸直腸癌知多少(上) 高危險族群要注意 | 最新消息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資料七、青壯年也要小心大腸癌! 大腸癌公費篩檢擴大升級

資料八、腸道養好菌,身體更健康:顧好人體最大的免疫系統,不怕疾病找麻煩

» 更多推薦:

2025 全台健美比賽必備指南|行事曆、評分標準與備賽攻略(持續更新)
【2025】10 大類保健食品推薦,第一名你想不到
【黃冠華醫師】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攝護腺癌治療新選擇

更多精選文章
搜尋更多優質好文
更多精選文章
本周熱門文章
返回頂端